我的2020年终投机总结
本来想把题目起作《我的2020年终总结》,来做一个各个方面的总结。
文章行至一半,却发现一直在聊的都是投资,于是改为《我的2020年终投资总结》。
行至文末,发现真正意义上的“投资”似乎也没有占多大的篇幅了,遂又悻悻然改为《我的2020年终投机总结》。
从任何角度上来说,2020年对我而言都是非常特别的一年。
在疫情的影响下,原先的一些节奏被打乱了,也因此多出来了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让我能够涉足到更多喜欢但之前没有精力来研究的领域。另外,相比于本科时的资金,现在的资金更充裕一些,所以也应该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始投资了。
数字货币
初入币圈
第一次听说比特币,应该是在2011年的夏天,初二升初三的补习班上,同桌的男同学告诉我这么一个概念。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当天晚上我回到家之后,拿出了现在看起来已经是远古时代的2010年中的13英寸MacBook Pro,下载了Bitcoin Core并尝试挖矿,却因为需要同步接近60G(不确定,记不太清了)的区块链数据,而下载速度只有不到100KB/s无疾而终。同时,也下载了一个远古时期的挖矿软件尝试挖矿,电脑CPU发热风扇轰鸣,矿场的网站上却不显示我的算力。
最终,这回事也就这么过了。
期间,比特币有涨有跌,2017年大牛市来临的时候我已经是大三的学生了。大概是从那个学期中开始吧,接连几周的星期三上午8:00,每一节“银行经济学”的课上,老师都会告诉我们比特币又创了新高。期间,身边也有好友通过比特币实现了超过同龄人水平的财务自由。
出于对门罗币的兴趣,我在2020年初写下了第一篇《门罗币概述及挖矿指南》,正式开启了我对各种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的初步了解。
如果不算挖矿的初体验,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拥有数字资产,却是在2020年1月20日,用1000块人民币在币安的OTC市场买了0.0169个比特币。
3·12事件
大家都不会希望自己刚进入市场就碰到一个大熊市,然而,年轻人的第一次归零却总是来得那么突然。
在我第一次把当时能承受的较大的资金放进数字货币里之后,就碰到了数字货币史上最大的一次下跌,被人们称为3·12事件。
当天,比特币史无前例地在24小时内下跌了超过50%。然而,更可怜的是,作为币圈新韭菜,没有多少人是从持有比特币开始的,而我也不例外——由于我主要持有的仓位是非比特币的现货资产,我的净资产直接回撤了超过50%,唯一值得庆幸的,恐怕只有这些是现货而不是合约了。
当天我正在和同学一起做小组作业,等晚上七点多做完作业之后,突然看着比特币这一根柱子插下来,心情真的很难描述。
在高抛低吸的过程中,我算是度过了312后的这一段艰难的日子。
DeFi
DeFi一定会成为数字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2020年,或许会是DeFi的发展历程中最为魔幻的一年。
在《DeFi一月谈》里,详细描述了在开始DeFi的第一个月(也是后知后觉地踩在了那一波DeFi行情的最后一个月😓)里,我在波场上的一些“骚操作”,期间也带了几个好朋友赚了一点小钱。
十月,DeFi行情趋于平静,我回归到股票市场和数字货币市场后不久,11月DeFi又开始反扑,各种跨链的项目开始迭代,并且一些新的玩法开始诞生。
11月中下旬至今最火的应该是算法稳定币。AMPL的价格突然开始上涨并重新开始了通胀的正向循环,随后ESD点燃了第一波热潮,而后仿盘DSD出现并存活至今;Basis Cash作为“ESD 2.0”出现,仿盘Basis Dollar上线后一天之内锁仓量达到1.5亿美元,随后币价直线归零。距离第一次写下这段话过去了10天不到,目前四种稳定币都活得很不错,但是ESD、DSD由于特殊的锁仓机制而被大家认为是赌狗盘,Basis Cash被很多圈内大佬看好并重仓,Basis Dollar自币安智能链上的稳定币仿盘归零之后又重焕生机。
🚩:如果有机会,我应该还会写一篇相关的文章。
在DeFi行情里,我一定程度上算是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吧。
从数量上来看并不多,但是让我找到了一些自己非常感兴趣、也愿意研究的东西。通过对智能合约的分析,找到项目当中的漏洞,在没有侵犯到他人权利的情况下,通过小资金撬动大收益,颇有"hijack the blockchain"的感觉。
期间,也碰到了The Graph的预售,以0.03美元的价格参与的预售,截止2020年12月31日,最高触及到了0.78美元附近,目前回到了0.34美元附近,我大约以均价0.4美元左右(未精确计算,以几笔交易的均价估计)分批售出(大部分结算成比特币和以太坊,少部分结算成美元),算是小小地发了一笔横财。
1 BTC = 1 BTC
自一月谈之后,空闲的时间里我主要就在研究比特币。
在《RIOT.US投资分析》之后的不久,我终于想明白了$1 \text{BTC} = 1 \text{BTC}$的道理。
对我而言,比特币的投资已经算是一种价值投资了,我也自认为自己算是半个Bitcoiner了。
本位币的转变让我不再过度地关注市场的走势,而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获得相对比特币的$\alpha$收益。
我给自己划定了两条规则:
- 未来一年内只增持,不再减持比特币;
- 未来大部分数字货币收益定期结算成比特币。
遵循这两条规则做的一个月,感觉自己的生活轻松了许多。
比特币突破两万美元
因为上述的原因,也可能是没有经历过2018年开始的长达三年的大熊市,比特币接连突破前高和两万美元也就显得没有那么激动人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见证了历史,但正如那个我仍然很尊敬的币圈前辈的说法:
(我)不想做历史的见证者,只想做历史的受益者。
在对市场和信息的不同解读下,每个人对于如何成为历史的受益者有着不同的判断和解读。“囤币”,是我的解读下得到的答案。
诚然,这一轮牛市一定会结束,比特币可能还会回到一万美元以下,但机构和增量资金持续入场,3·12恐怕很难再重演了。
股票市场
严格意义上来说,今年才应该算是我进入市场的第一年。
虽然从2016年开始我就有一些资金在股市当中,但当时在市场上所花的时间、对市场的判断和嗅觉让我觉得这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进入市场”。
疫情带来的恐慌先让A股下挫,随着疫情的扩散,恐慌情绪也逐渐向西方蔓延。美国市场经历了史诗级别的熔断,现在回望,当时砸出了很多黄金坑。美联储大水漫灌,直接用超额的流动性撑住了指数,仿佛他们并不知道货币的增发会带来剧烈的通胀,只要指数稳定即可。
可以说,在2020年3月大跌之后的任何一天进入市场,随便买股票都能带来不错的收益。
然而,当时我和朋友们的判断是美股可能会因此萎靡一段时间,所以每天都想再“等一等”,价格合适了之后就买入特斯拉和腾讯,可万万没想到,一个V字反转打得我们措手不及。
我大约在3月底反应过来,市场可能已经开始恢复元气。因此,开始将较大的资金注入股市,并选择了一些标的。
投机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当时选择的这些标的大多是优质的企业,也处在一个合适的估值上。
然而,大部分的股票在我买入之后短时间之内就进入了非常猛烈的上升趋势当中。出于对自己判断的不自信,我反而会在短时间的上涨之后就决定获利了结,而因此也错过了趋势中剩余的收益。下面这张表格是我建仓的部分股票,目前均已经清仓。
股票 | 首次买入时间 | 首次买入价格 | 当前价格 |
---|---|---|---|
BNO.US | 2020/04/01 | 7.52 | 13.02 |
DAL.US | 2020/04/17 | 24.09 | 40.68 |
00753.HK | 2020/05/11 | 5.21 | 6.30 |
BA.US | 2020/05/20 | 133.09 | 219.75 |
DBO.US | 2020/06/07 | 7.07 | 8.56 |
NIO.US | 2020/07/28 | 12.06 | 46.72 |
CCL.US | 2020/08/06 | 13.49 | 21.46 |
同时,也有一些时候说了想买,但最后没有买的标的被成功踏空。
- 2020年5月14日,准备买入DIS.US,因为充值和到账的空隙间价格短时拉升而踏空,最终充值到账也没有买入;
- 2020年10月28日,准备买入XPEV.US,但手上没有可以马上变现的钱,本打算再等一两天,结果第二天直接上涨了16%;
在写这篇文章的复盘过程中,我突然明白了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在我想明白我在价值投资中说的东西之前,就算我买了这些标的,也只能吃到一两个因为市场炒作而短时上涨带来的收益。而那些真正属于公司价值回归的收益,它不会属于我。更直接一点说,当时的我根本配不上拥有这些优质的资产。
这些所谓的被我抓住的机会,都只是运气罢了。
价值投资
除非你知道你在等什么,否则你在等什么?——段永平
正是因为在2020年股票市场的投资过于顺利,投资组合远超道指的收益率的背景下,我开始有了一种不真实感和紧张感,担心自己能不能在未来延续当下的表现——如果市场恢复正常,我还能不能找到一些会在未来拥有超额收益的公司?
机缘巧合之下,我在11月初看到了一篇关于易方达张坤的采访(因为我自己对消费板块的企业和A股市场的了解并不充分,至今我仍然认为自己如果回到A股市场,很难跑赢大盘,而张坤的基金是我在9月初判断中国未来的消费类企业会获得$\alpha$收益后唯一建仓的标的,因此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就点开看了),这篇文章解开了我心中的很多关于投资方面的疑惑,也成了我微信侧栏常驻的文章。
而后,我又在雪球里研究了段永平的发言,第一篇看到的是《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收益颇丰。我也前后看了他两年多以来发的内容,很多话虽然初看没什么感觉,但是细细琢磨或者结合市场来看的时候,这种“大道至简”的思维方式让人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他的雪球账号的内容已经成了我目前会定期阅读的信息之一。
当我看到了那句“除非你知道你在等什么,否则你在等什么?”的时候,突然就想通了像迪士尼这样的优质标的,在当时的价格(100美元附近)下,根本就不应该纠结几美元的变动。以段永平的实际案例来说,他从180元到120元的下降通道里一路建仓茅台,而其他人在嘲笑他一路买一路亏,他却说感觉差别不大。结果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至今没有被他剔出投资组合的贵州茅台最高触及1998.98元(截止2020年12月31日),单一标的年化收益率超过40%。
因此,回望这一年卖飞或者踏空的公司,其实也就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了。
即使这些公司都是非常优质的公司,我也举着“价值投资”的旗子去买了这些优质公司,但我并不是真正了解这些公司的业务和价值,没办法定量的估计出他们价值的下限(所以我不知道我在等什么),也没办法定性地估计出他们的成长空间(所以我不确定应该在什么时候获利了结)。
并且,这一切还是因为美股正处在大面积被低估、美联储释放流动性的前提之下,如果美股的估值回归正常或美联储的流动性收紧,我又要怎么判断这些公司到底值不值这个价钱,是不是应该继续陪伴这个公司一起成长呢?如果股价并不是短时上升,而是在短时间之内下挫,我要怎么说服自己这真的是一家优质的企业呢?
当时我所谓的“价值投资”,只是对优质公司进行的投机罢了。
收益总结
最后是一个收益总结(截止2020年12月31日24时),算是对今年(也希望是未来)的“投机”之路画上一个句号了。
市场 | 年化收益率 |
---|---|
港/美股市场 | 54.06% |
数字货币 | 193.27% |
除A股总收益 | 118.76% |
A股市场 | 15.73% |
总收益 | 107.21% |
说明:
-
所有的年化收益率均是按照2020年3月作为起点开始计算,截至目前约3个季度。我在2020年9月开始A股交易,为了保证总收益计算的时间跨度统一,仍然使用的是2020年3月作为起点进行计算。
年化收益率计算公式:\[ r = [1 + \frac{\text{Portfolio}_\text{end} - \text{Portfolio}_\text{start}}{\text{Protfolio}_\text{start}}]^{\frac{4}{3}} - 1 \]
-
为了便于计算,所有的本位币都选择为港币,所有的汇率均按照入金时间的节点进行换算。
-
A股的收益率使用人民币计价进行计算,而总收益部分的期初/期末余额中的人民币部分,按照2020年12月30日人民币对港币汇率进行换算,因此不考虑汇率波动的风险。
-
数字货币由美元计价,任何时间点均假设美元对港币汇率为7.75HKD/USD,以方便计算。
-
-
截止2020年12月31日24时,根据总的入金情况,我的年化收益为107.21%,主要的收益由数字货币贡献。
需要说明的是,投资组合初期的资金量并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入金,所以按现金加权后,计算的年化收益理论上来说会更高,但我并没有每个出入金时间点的账户收益的快照,也就懒得精确去计算加权后的收益率了。